昨天在小区游乐场,看到一位妈妈对着5岁的娃发火:
“让你别跑比偏跑,说了多少次要慢慢走,你怎么就是不听呢?”
小女孩吓得停下脚步,眼圈红红的,手里的气球都快要捏爆了。可偏偏,看着如此委屈的孩子,妈妈还在不停念叨,根本没有停下来的迹象。
甚至,这位妈妈还立马把女孩和别人家乖巧的姑娘做对比。字里行间,都是被人家姑娘多乖巧懂事,自家女孩多不听话。
这样的场面其实很常见,这些话也很熟悉,因为大家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都曾做过类似、说过类似的话。可问题是,作为大人的父母,为何总是抱怨孩子,却从来没有从自身找过原因呢?
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今天想跟大家说句大实话:很多时候不是孩子不听话,是我们对孩子的要求太高了,高到超出了他们的年龄和能力。
展开剩余83%这些高要求,正在悄悄伤害孩子
站在父母的角度,可能觉得要求高一点是为孩子好,是希望他们更优秀。
可实际上,所有超出孩子能力的高要求,不仅无法让他们变好,而且还会悄悄伤害他们的自信心、安全感,反倒弄巧成拙。
1、会让孩子总是自我否定
当父母总是说“这么简单的事情你都做不好”的时候,孩子就会慢慢相信自己很没用,什么都做不好。
时间长了,他们会变得越来越自卑,遇到事情也不想去尝试。甚至,还会开始破罐子破摔,反正自己怎么做都达不到爸妈的要求,那干脆不做了。
2、会破坏亲子关系
父母越催、越骂,孩子就会越抵触、越叛逆,这两者之间本就是因果关系。看似是孩子再跟父母对着干,实则是他们想要这种方式告诉大人:我做不到,别再逼我了!
只可惜,父母总是读不懂孩子行为背后的信号,反而骂得更凶、管得更严格。到最后,孩子就不再愿意跟父母分享心事,亲子间的距离只会越来越远。
3、会让孩子失去试错的勇气
很多父母总是要求孩子一次就做好,不允许他们犯错。因为这些事情在父母眼中都特别简单,做不好的话,就觉得是孩子自己的问题。
可父母忘了,自己现在手拿把掐的事情,很多都是错过无数次才学会的。这样“逼”孩子,会让他们觉得犯错是件很可怕的事情,为了不被批评,就再也不敢尝试新事物。
想要孩子听话,要先从降低期待开始
不可否认,父母的实践经验确实更丰富一些,给孩子指出的问题、提供的经验值得参考。但前提是,父母不能太自以为是,要结合孩子的现状做调整。
想让孩子能听取自己的建议,在某些事情上配合自己的决定,真的不能靠打骂和催促。最好的办法,就是降低对孩子的期待,用他们能接受的方式去沟通。尝试几次后就会发现,孩子其实很听话。
1、用孩子的视角看待问题
从现在开始,父母别再用“你应该怎样”来要求孩子,而是换成“你可以怎样”。同样都是在要求孩子做某些事情,但换了一种说法之后,他们会更愿意接受。
这个过程,转变的不仅仅是话术,更多的是父母的心态。能够站在孩子的角度,说明父母已经试着接受他们的不完美,开始逐渐降低要求。
2、把大要求拆解成小目标
想让孩子立马就做好一件事情,难度确实挺高的。可要是把这个要求拆解开呢?分成几个小步骤去做,结果就会不一样。
主要是小目标更容易实现,只要孩子轻松完成一个小目标,他们就重燃了信心,觉得自己很优秀。当自信心越来越充足的时候,害怕达不到父母的要求吗?
3、多看见孩子的努力
结果固然重要,但是和努力的过程相比,它还是略微逊色一些。只要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努力了,父母就应该多肯定他们,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当孩子发现自己的努力被父母看到,他就会明白:只要自己愿意付出努力,哪怕最后的结果没有很理想,也会被认可。
写在最后:别再抱怨孩子不听话了,先问问自己是不是要求太高了?想让孩子变优秀是好事,只是前提是要用对方式,别让这些要求成为负担。当父母愿意放下过高的要求,用平和的心态陪伴孩子成长时,反倒会达到双赢的结果。
发布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利好优配-线下配资公司-靠谱配资平台-网上配资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