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前6小时,上海音乐厅后台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紧张的氛围,这来自英国合奏团乐手们中那些娇贵的仿古乐器。乐团音乐总监哈里·毕克特笑着对围坐的记者们说:“我们的弦乐手‘讨厌’上海。”引发一阵笑声后,毕克特解释道:“因为这里的潮湿天气,对羊肠弦太不友好了。虽然乐器讨厌上海的天气,但音乐家们非常喜欢上海的气氛,尤其是上海乐迷的热情!”
当晚,七度荣获“留声机大奖”的英国合奏团在凯迪拉克·上海音乐厅带来亨德尔歌剧《里纳尔多》音乐会版上海首演。《里纳尔多》是巴洛克时期作曲大师亨德尔歌剧创作生涯中一部奠基性的里程碑之作,此次演出是上海音乐厅建成95周年特别呈现,也是第二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参演剧目。羊肠弦在潮湿的空气中慢慢稳定,女高音玛丽·贝文唱出动人的咏叹调《让我痛哭吧》,一段跨越300年的对话开始了。
英国合奏团演绎亨德尔歌剧《里纳尔多》音乐会版
让音乐成为绝对主角
没有鎏金布景,没有奇幻装置,没有飞鸟与喷泉——音乐会版《里纳尔多》选择做减法。“亨德尔时代的歌剧充满舞台魔法,”毕克特坦言,“但我们无法将这些带到巡演,带到上海音乐厅。”
然而,在毕克特看来,这恰恰是音乐会版的魅力所在。他形容这部作品是亨德尔的“金曲合集”,音乐本身足以传递所有的故事与情感。“我们希望观众更直接地感受音乐中的戏剧张力,而不是依赖视觉特效。”
这位指挥家有个独特的排练习惯——把乐手们召集起来,像讲故事一样解析每个音乐选段的含义。“我要让每个乐手理解,他们演奏的这段音乐在讲什么故事,情感走向如何,音型又代表什么。”毕克特说,他认为歌剧的演绎不仅需要歌者讲故事,更需要乐器本身“开口说话”。
英国合奏团演绎亨德尔歌剧《里纳尔多》音乐会版
饰演女主角阿尔米莱娜的玛丽·贝文对音乐会版《里纳尔多》深有感触。在音乐会版中,歌手没有戏服加持,没有舞台调度,全靠声音和微表情传递情感。“亨德尔的咏叹调常采用ABA结构,我们在反复段落中加入即兴的装饰音,每个人的处理都不同,这本身就是情感表达的重要部分。”
使用仿古乐器演奏,在上海的秋天成了一场充满挑战的冒险。羊肠弦对湿度的变化极其敏感,音高会随之波动,而上海潮湿多变的天气让乐手们必须时刻保持警觉。“乐团通常提前一小时到舞台调音。”毕克特告诉记者,“我们要给这些‘敏感’的乐器一些时间来适应环境,让他们‘乖乖听话’。”
英国合奏团演绎亨德尔歌剧《里纳尔多》音乐会版
300年前的歌剧依然直击人心
尽管使用仿古乐器演奏古乐,英国合奏团的演奏始终面向21世纪的观众。“最有趣的是,观众常对我们说,亨德尔的音乐多么当代,那些情感与我们如此相连。”毕克特说。
饰演里纳尔多的假声男高音阿列·努斯鲍姆·科恩对此表示认同。演唱亨德尔那些悠长的乐句,他必须在保持连贯的同时巧妙隐藏换气点。在他眼中,每次演唱都是对作品的重新诠释,在反复段落中加入新的情感内容与即兴演绎。
英国合奏团演绎亨德尔歌剧《里纳尔多》音乐会版
当被问及300年前的亨德尔歌剧为何仍能触动今天的观众时,毕克特的回答出人意料。“这不只是一个关于十八世纪的故事。”他说,“它的主题非常当代——宗教冲突、战争、爱情、心碎、对逝去爱人的怀念。”在毕克特看来,亨德尔并非要传递某种特定信息,而是将永恒的人类情感置于舞台之上。“就好比永远有人恋爱,永远有人心碎,永远有人受伤,人类的本质并没有变化。”
这种对历史深度的理解,也体现在两位主演的背景上。努斯鲍姆·科恩在普林斯顿大学主修历史,贝文则在剑桥大学研读早期英国历史。
英国合奏团演绎亨德尔歌剧《里纳尔多》音乐会版
“历史教育帮助我深入理解角色背景。”努斯鲍姆·科恩说,“我会通过一手、二手资料去查证角色的历史背景,从而在舞台上呈现一个3D立体的角色,而不只是音乐或故事本身。”
贝文笑着补充:“我们刚才还开玩笑说,我们都非常喜欢‘古老’的东西。”她认为,学习历史让她理解人类情感的共通性,并进一步促进多元文化的探索。“就像古斯塔夫·马勒所说:传统是延续薪火,而不是崇拜灰烬。”
利好优配-线下配资公司-靠谱配资平台-网上配资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